作者 | 墨不浊
制作 | 暮云
推 荐 书 目
李银河
《他们的世界》《同性恋亚文化》
李银河是国内社会学界从事同性恋研究的早期学者,相关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酷儿理论》
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之后,在性别与性别认同问题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反思性的理论。李银河的这本书挑选了一些西方讨论酷儿理论的经典论文,可以作为入门了解。
刘达临、鲁龙光
《中国同性恋研究》
大体由历史考察、现代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和“同性恋的防治”四部分组成。就前面各部分来说,基本还是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调研数据也很充分;但由于两位作者分工合作的原因和后半部分主笔鲁龙光的态度问题,尽管前四部分尝试证明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最后一章的“防治”二字又立刻把同性恋打入了某种“疾病”的范畴。
张北川
《同性爱》
中国第一本从理论上全面论述同性恋问题的著作,态度较为客观,比较推荐。
波伏娃
《第二性》
严格意义上来说与性别和性别认同话题略有距离,但确实是目前为止的学术著作中对女性本身和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剖析的最为到位的作品。推荐一读。
福柯
《性史》第一卷
福柯将同性恋看作是一种存在的风格,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绝对不是一种性身份、性本质或性的种类。
吉野贤治
《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该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最后,作者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褚宸舸
《自由与枷锁:性倾向与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研究》
从宪法学、法理学背景以及人权、法社会学视角切入,重点研究中国性倾向歧视个案、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论争议与现实困境,并翻译和引介美国和印度关于鸡奸法判例的研究,以及欧洲人权法院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关系的新近判例,既对我国相关法律实践与社会政策建构具有现实意义,也能成为学界反思国家法律管制和个人权利自由之关系这个理论问题的分析样本。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别麻烦》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上野千鹤子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这本书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分析女权主义的问题建构。引导人们从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相互作用对女性的剥削这一角度,理解性别问题。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女权问题与lgbtqai+人群的平权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的从社会结构上理解性别差异以及性别权力的不对等,才能够真正理解在当代社会不断拓展的新性别平权问题。
《厌女》
比起《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以大众杂志连载为契机所出版的《厌女》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同时,这本书也蕴含了东亚语境下(尤其是日本)富有洞察力的案例讨论与理论分析。尤其是作者借助Sedgwick 的《男人之间》里“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这一分析工具,鞭辟入里的阐述了厌女的机制。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反思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思考性别议题。
韦罗妮克·莫捷
《牛津通识读本 性存在》
李银河老师作序的一本小册子,以极少的篇幅涵盖性别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梳理了性别的历史,也阐述了围绕此的各种争议。适合快速了解、扫盲。
格雷森·佩里
《男性的衰落》
男性学“masculinity”在做什么?这本书挺薄的,也不是什么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本博文集,但不乏很多引起思考和共鸣的论述,例如关于男性着装、对超出所需的功能性产品的迷恋就很有具身性的体验。还有就是从情绪的感受度、表达出发去重新审视男性气质与自己的关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